【 第一幕墙网 】
学禄也表示,英利在生产线的各个环节上大概应用了320多项技术,不仅实现了大规模光伏组件全产业链自动化生产,还将组件的单瓦耗硅量和非硅成本降到了最低。
目前,包括英利和赛维LDK在内的涉足硅料生产的太阳能企业,都声称其硅料成本已降至25美元/公斤。如果这一数字属实,它无疑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按照马学禄的计算,组件成本也就能控制在1美元以内,太阳能光伏发电成本则可能还不到0.4元/度。 然而问题在于,无论是英利投资126亿元人民币设计产能1.8万吨的六九硅料厂,还是赛维投资120亿元人民币设计产能1.6万吨的硅料厂,都要等到今年6月甚至2010年,才能真正结束调试,进入大规模生产阶段。“等生产出来再说。”中科院电工所副所长许洪华显然对企业们声称的25美元/公斤硅料生产成本持保留意见。他透露,即使是国内一直从事硅料生产研发的新光硅业,其生产的硅料和国外生产的硅料进行参数对比,无论在成本和产品质量上,差距仍然很大。 许洪华说:“技术是需要积累的,很多的know-how不是说买来了国外的生产线就能够掌握的。” 光伏企业纷纷选择“苦练内功,压缩成本”的道路时,许洪华道出了未来光伏产业可能面临的另一个瓶颈问题,即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周涛也指出,基本所有的国内太阳能企业都是引进的国外生产线,只有洛阳中硅进行了硅料生产的自主研发,而新光硅业是在引进俄罗斯技术上进行了自主创新。 在2008年以前太阳能海外市场供不应求的情形下,在华尔街融来巨资,然后大规模投产,无疑是光伏企业占领市场获得高额利润的捷径。但许洪华警告说,一旦市场回归理性之后,仍然遵循旧有的思路,国内光伏企业的未来发展只能更加被动。 目前悬在国内光伏企业头顶的另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来自一家名为FirstSolar的生产薄膜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公司。该公司宣布,由于自己的碲化镉技术日趋成熟,其生产的薄膜太阳能电池板成本已经在2008年第四季度降到1美元/瓦。与之相比,标准的硅太阳能电池成本仍在3美元/瓦左右。廉价的薄膜太阳能电池成为国内光伏企业最大的市场竞争对手。 在无政府补贴的情况下,能达到与火电成本一致、并能提供优异的回报给股东的公司,是领先太阳能界的先决条件。PacificCrest公司的分析师MarkBachman认为,“目前为止,只有FirstSolar做到了这一点”。 这可能意味着,当国内光伏企业还在努力降低传统晶硅成本之时,国际市场已经向薄膜电池甚至第三代太阳能光伏电池抛去了青睐的目光。一旦以FirstSolar为代表的薄膜光板太阳能电池成为主流,国内光伏企业动辄投入上百亿元的生产线可能血本无归,且不说这些生产线完全释放产能、达到目前的晶硅生产成本,仍然需要1—2年的时间甚至更长。显然,留给他们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政府接力 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在市场需求萎缩以及多晶硅料价格下跌的情况下,以赛维、英利为首的中国光伏企业仍然没有停住扩产的脚步。“对一个企业来说,不进则退,如果冒险,尚有可能在未来胜出,不冒险则可能死的更惨。”周涛指出,靠规模扩产保持行业优势的例子屡见不鲜,中国的钢铁行业就是其中的典型,尤其是在目前的窘境下,光伏企业只能放手一搏。 扩产的资金从何而来?华尔街已经关上了大门,光伏企业目前最大的指望来自于政府。事实上,不仅仅是企业热衷太阳能,一些地方政府也在积极地借助太阳能行业提升当地产业转型,打造中国“硅谷”的口号屡见不鲜. 除了江西新余依托赛维LDK,正在打造的“世界太阳能之城”,江苏徐州、扬州以及连云港(行情股吧)、河北保定,云南昆明、浙江杭州以及山东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