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幕墙网 】
“资源民族主义”浮现 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获取资源的途径是增多了,但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却越来越依赖于外部资源的稳定供应。即使像美国这样的矿业大国,也无法做到自我生存。2009年,其石棉、铯、铟、铷等19种矿物需要全额进口,38种矿物对外依赖程度在60%以上。 不幸的是,全球矿产资源分布呈现高度的不均衡性。以铜为例,智利一国探明储量即占世界储量的1/4,美国也不少,占了14.2%。铝矾土则集中在西非、南美洲的东北部和大洋洲,其中几内亚和澳大利亚各分了20%以上,巴西有11.4%。有些资源的集中程度难以想象,如50%以上的锡矿分布在东南亚,82%的铀矿储藏在澳大利亚、哈萨克斯坦和加拿大,80%的锂资源堆积在玻利维亚和智利两国组成的狭长地带。 澳大利亚和南非矿产之丰富,令人咋舌。两个矿业大国共坐拥全球30%的黄金、47%的钛铁矿、63%的金红石和71%的锆石。更离谱的是,南非锰矿储量约占全球80%,铂族金属(主要包括铂、钯和铑)则接近90%,近乎一国垄断。而澳大利亚除上述丰富资源外,锌、铅和银资源也均居世界第一,“坐在矿车上的国家”名副其实。 新一轮“资源民族主义”的盛行,让矿产的不均衡分布雪上加霜。澳大利亚政府5月初公布税改方案,要对全部非可再生资源征收高达40%的“资源超额利润税”。该方案引起强烈反弹,导致陆克文政府倒台。随后组阁的女总理吉拉德宣布在原有税率基础上下调10%,并将税改局限于铁矿石和煤炭领域。目前,具体征税方案还未尘埃落定。不过,由于关键政党绿党挺持,政府预计不会对矿商的抗议做出更多让步。此外,为防止外来投资损害国家利益,堪培拉还誓言要重审“1975年外国投资法案”,以适应“变化了的情况”。 像澳大利亚这样,通过征收高额开矿税和加大投资审查来阻止本国资源遭到过度开发的例子,在矿产国当中并不少见,美国就经常利用资格审查将中国投资拒之门外。不过,无论是征税还是审查,都要依照既定法律程序操作,因此相对而言,这些资源保护主义的做法并不为过。 有些做法就具有明显的歧视性。今年4月,铁矿石第三出口大国印度宣布将块矿出口关税从10%提高到15%。为充分用于满足国内经济增长,印度钢铁部长阿图尔?查图维迪甚至提议完全禁止本国铁矿石外流。他的这一建议得到南部矿产大省卡纳塔克邦首席部长叶德尤帕拉的坚决支持。从7月底开始,该邦所有10个港口封运,由此导致印度9月份铁矿石出口量大幅下滑了47%。过去新德里将大部分铁矿石输送到中国,再从中国进口成品钢材,这种局面可能会被打破。 限制或禁止矿石出口以延长本国的产业链,这种做法现在司空见惯。柬埔寨、巴西、津巴布韦、赞比亚等国都在采取措施,鼓励或要求在本国进行深加工,不愿让丰厚附加值流失国外。 有些国家干脆规定了外资限额,或者强调资源须为本国企业控制。比如刚果矿业部计划在未来矿业合资中拥有最低35%的股份。南非黑人政党“非国大”掌权后,制定新法要求“因历史原因而处于弱势的南非人”在2014年前获得矿业资产的26%。蒙古国最近几年的矿业法反复修改,乌兰巴托一开始愿意转让部分股权,随后又希望只拿开采权对外合作。资源丰富的俄罗斯则长期将本国矿产摆在战略高度,严格限制外资进入。 为了控制资源,在拉美和非洲,委内瑞拉式的“国有化”潮流还在蔓延。5月份,玻利维亚地方政府将一家瑞士公司控股的锑矿冶炼厂和4家电力公司收归国有。在矿产大国南非,就是否采取国有化依然在持续辩争,不过,英美资源和全球第三大铂出产商Lonmin Plc宣称,他们已被剥夺数座矿山的采矿权。而南非政府也在8月宣布,将在未来6个月内暂停一切新矿勘探活动的审批工作。 矿业巨头积极谋霸 不仅矿产资源拥有国在想方设法控制资源,一些矿业公司也在极力谋求垄断权。在某种程度上,矿产富余国、稀缺国和跨国公司之间形成了一种三方拉锯混战的局面。这反过来更加剧了资源竞争过程中的紧张和不安。 据统计,规模居前10位的矿业公司已经控制了西方国家80%的锡矿、75%的铜矿、58%的金和57%的锌产量。前50名的跨国矿业公司产值占全球矿业总产值的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