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幕墙网 】
11月18日消息 国土资源部17日在2010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上公布的“十二五”地质调查总体目标显示,“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力争实现找矿重要新发现,引导和拉动商业性矿产勘察,新发现铀、铁、铜、铝等矿产地500余处。 对此,专家认为,今年以来我国矿业投资保持较高增速,随着矿产勘查力度的加强,铁、金、铜、锌及部分有色金属行业投资仍将保持活跃。 力争找矿新发现 根据国土部公布的“十二五”地质调查总体目标,未来五年我国要完成重点成矿区带重要远景区矿产远景调查工作,圈定找矿靶区1500处,新发现铀、铁、铜、铝等矿产地500余处,完成锰、镍、锡、铬、钼、银、硼、锂、硫、萤石、菱镁矿、重晶石等12个重要矿种的资源潜力评价工作。 今年1-8月,我国采矿业投资5299.8亿元,同比增长20.3%。国土部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投资明显恢复,煤炭采选业投资继续高涨,在节能减排政策推动下,高耗能行业投资增速持续减缓。 该负责人介绍,2010中国国际矿业大会已完成62项矿产投资项目签约,总计签约金额达117亿元,主要集中在铜、金、铝、铅、锌等领域。 “十二五”期间,相关部门每年将投入60亿至70亿元,开展基础性、公益性地质工作。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固体矿产勘查投入270亿元,同比增长20%,共实施勘查项目3万多个。 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调查部副巡视员翟刚毅表示,“十二五”基础地质工作将完成三个层次的工作。首先是以成矿带为重点,完成重要成矿区、重要经济区、重大工程建设区、重大地质问题区调查;其次是综合研究和基础图件编制;再次是重大基础地质问题与立典研究。 完成重要经济区地质调查 中国地质调查局总工程师室副主任徐勇表示,“十二五”期间还将完成重要经济区地质调查,包括环渤海经济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海峡西岸、北部湾、辽宁沿海、江苏沿海、武汉城市圈、长株潭、中原城市群、重庆都市圈等。 中国冶金矿山企业协会顾问焦玉书认为,未来我国铁矿石自给率应争取达到50%,年产量由目前的10亿吨提升到13亿吨,这样才有助于摆脱国际矿商垄断的不利局面。目前的国际铁矿石谈判对我国相当不利,国家发改委应联合工信部、商务部等部门成立谈判小组,并统一协调指挥。 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研究员张新安认为,目前国际经济正在缓慢复苏,但矿产行业复苏速度明显更快,国际矿产价格已越来越偏离供求基本面。未来传统矿产行业发展可能变慢,新的发展重点将转向稀有、稀缺和稀土金属。 中国有色金属协会铅锌部主任赵翠青认为,“十二五”期间我国有色金属行业增速仍将较快,资源保障能力将成为行业发展制约,届时行业可能面临前所未有的成本压力。她认为:“到2015年我国铅、锌消费量不应超过550万吨和750万吨,并应坚决淘汰落后产能。”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铅锌部主任赵翠青表示,铅锌行业“十二五”专项规划已经完成,并已提交给国家发改委。 据介绍,规划建议控制铅锌的冶炼能力,到2015年将铅的冶炼能力控制在550吨,锌的冶炼能力控制在750万吨,从而彻底淘汰落后产能。 控制铅锌冶炼能力 尽管我国铅锌连续18年生产第一,但也是连续10年消费第一。从2004年开始,我国从锌的净出口国转为净进口国,并延续至整个“十一五”期间。据赵翠青介绍,“十一五”期间,我国铅锌的消费量持续增长,铅消费年均增速12.03%,锌消费年均增速达10%。 据中国有色金属协会铅锌部预计,“十二五”期间,铅锌的消费量将持续增长,2009年至2013年铅消费量将保持8.5%-9%的增速,预计至2015年铅的实际消费量将达到510万吨。而同期,锌的消费量将保持9.5%的增速,预计至2015年锌的实际消费量将达到710万吨。 但是赵翠青指出,目前我国仍存在铅锌的冶炼能力大于市场需求,市场需求大于矿山生产能力的这个结构性问题,而“十二五”期间,这个结构性矛盾仍是主要矛盾。因此,“我们建议,到2015年将铅的冶炼能力控制在550吨,锌的冶炼能力控制在750万吨,从而彻底淘汰落后产能。”赵翠青说。 赵翠青表示,除此之外,环境保护、资源保护等压力非常大。因此,“十二五”期间我国铅锌工业的发展还是要围绕努力提高国际竞争能力,促进铅锌工作由大变强的思路展开,大力开发利用海外资源,推动上下游的重组。 矿山原料将成投资热点 赵翠青表示,由于这两年勘探的资源非常多,固定投资增多,技术方面也日趋成熟,因此预计“十二五”期间矿山原料将成为投资热点。 此外,随着产业布局调整,铅锌的主力产区开始向资源更丰富的地区转移,虽然东北地区产量下降,但内蒙古和云南正大幅增加。据介绍,内蒙古锌的产量占全国产量从2004年的10.4%提高至现在的20%,铅的产量从原来的8.5%提高至现在的21%。赵翠青预测,未来五年铅锌冶炼能力最大的地区将是内蒙古。 另外,赵翠青透漏,目前铅期货在上海期货交易所上市已提上议事日程,中国有望成为继伦敦金融交易所之后世界上第二大铅锌价格中心。(中国证券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