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第一幕墙网 -> 建筑师看点 -> 建筑人生

建筑师们 请保留一点敬畏之心

2012-06-13 18:15:39 作者:王国伟 来源:东方早报 我要评论0

第一幕墙网 】  《东方早报·艺术评论》6月4日所刊的《“建筑东施”的丑陋策略》矛头直指合肥美术馆。畅言网评选的2011年中国十大丑陋建筑,把投资1.8亿人民币(不知是否最终投入)建造的这一美术馆推到了公众面前。“坍塌的柴火”、“垃圾杂物堆”、“一个玻璃幕墙的建筑戴了一顶怪异的帽子”等等,面对公众的批评和质疑声,至今未见投资者、设计者就设计立场和创意作出公开的解释。我们只能从有限的媒体渠道看到一些外观图片和有限的介绍,当然,也就无法了解由创展中心改为美术馆后,其结构、功能、布局以及美术馆的展览与馆藏等特殊性上,是否合适并能顺利转型?

  美术馆是人与历史、艺术相遇的地方。作为集展览、收藏、研究为一体的艺术机构和公共场所,它不但是这个城市的艺术地标,由于相对的永久性,建筑物别无选择地存在于它所产生的历史时刻之中,并将承载历史和现实的集体记忆和情感归属。设计师的艺术想象一旦成为建筑的物质形态,势必带来审美观感,并与这个城市的民众构成情感关联。而眼前的这个看上去粗鄙而随意的建筑造型,放在空旷而灵动的河水边,远眺像是杂物堆,这显然与民众心中美术馆的神圣地位的内心诉求产生了强烈的冲突,也无法同美术馆的艺术殿堂的地位相匹配。因此,这种低估民众智商并毫无顾忌地突破了民众审美底线的行为,受到民众的强烈批评,自在情理之中。

  如果是一个私人建筑或个人空间,鸟窝、鸡窝、狗窝,你怎么玩都行。一旦涉及公共性投入的公共标志性建筑,你必须收起你的傲慢,把你的思考纳入公共的知识谱系和感觉结构之中,并在充分顾及大众情感的同时,接受纳税人的考量和评议。设计的个人行为必须在公共审美和情感的制约下体现。在这个基座上,才有设计师的审美意志、利益各方的商业意志、政府主管的个人意志,才有这种有机形式与无机意识之间的平衡(目前基本缺失通达民意的评估制度,如有基本也是形同虚设)。

  问题是,这批当代的“成功建筑师”们,他们对于自己的作品所要落实的这片地区、这座城市,大而言之是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和民众,缺乏应有的理解,甚至缺乏去理解这些元素的基本的真诚。他们只是简单地以西方的某些概念和话语来抽象地看待建筑美的标准,发展到极致,就是美与丑的颠倒,一个个丑陋的建筑就争先恐后地出现在我们面前。最终,他们真把丑当做美了!他们从不关心民众对这个城市、这个地区、这个沉淀着他们童年记忆和倾注了一生情感的家乡,有多么的关切,任何一个变化,都会牵动他们的情感记忆,何况是美术馆!设计师们已经丢失了倾听的耐心和真诚,“在地性”的缺失,使他们丧失了把握文化和民众基本情感的能力,怎么可能设计出令人满意的作品?

  “我的灵感来源于儿童的游戏棒,它的造型正是将游戏棒自然散落后的自然状态进行固化,以形成一种"自然状态下鸟巢形状"的自然美感。”设计师这段既吝啬又缺少诚意的解释,依然还在套用一些所谓的艺术概念,就想把民众忽悠过去。至于自然主义风格在建筑上的体现,我们不需赘言,但肯定不是眼前看到的粗鄙的形体对接、未完成形式的滥用,也不是机械的复制,更不是拙劣的模仿。我实在看不出他所谓的自然美感在哪里?倒是怕眼前这个丑陋的建筑弄脏了自然主义的名号。

  我们都清楚,一个场所或一个建筑,将与未来的生产性相融合,并赋予一个特征和品格,其品格的建立,将从设计开始,并在设计与建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设计师的社会担当和责任应体现在每一个过程之中,强调设计自由或其他什么原因,都是让人无法接受的。美术馆将成为这个城市的典型符号,不但是文化艺术的现场,也将给这个城市生产出艺术和想像力。追求形式美感(因不知道建成后的艺术方向)是走向艺术的开始,我们需要的是现代设计师密斯提倡的“上帝在细部之中”的精致和高贵,需要在结构和造型美中,升华为建筑艺术!

  而设计师对媒体作出这样回应: “如果一幢建筑建成后,没有任何评论,没有任何人去关注它,那太悲哀了。引发讨论总比没人关注要好得多啊。 ” 好个不屑一顾的口气,不但露出以设计出格博得社会关注的得意,还一脸的冷漠。也许,再尖锐的批评或再大的民声,也无法影响项目的顺利完工,最终也一定是在颂歌的虚幻乐观中,掩盖他们“实践”的随意和轻率。可粗鄙的建筑将会对公众产生视觉上的长期的冒犯,进而对公众情感产生永久的伤害。可见,对民意的漠视,是以对文化和审美持漠视态度为前提的。 至此,“一个昂贵且虚饰的结构或形式的表演以缺乏亲密性而告终,这也就是海德格尔所称的"接近性(nearness)"的消失”。对这些缺少热情和漠视民众的所谓“成功设计师们”,我们还能说什么呢?难怪柯布西耶曾经感慨:“人们以非常差的状态占领着地球。”而我们的设计师们,却以更差的表现占领着我们的土地资源。

  我很欣赏王澍在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奖典礼上的答词:“在这个时代,我选择站在不知名的人民大众行列中”,以保持对建筑、文化、民众的敬畏之心。这种立场和价值观的坚持是否会让“成功设计师们”觉得汗颜?

  套用狄更斯的一句名言: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比照当代中国建筑界的现实,其中之意不言而喻。真的希望时代的幸运儿们,不要轻易挥霍和糟蹋了这个给你们带来无数机会的最好时代。

相关资讯
我要评论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第一幕墙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账号:密码: 注册忘记密码?
第一幕墙网免责声明:本网凡注明出处为“第一幕墙网”的所有稿件,版权均属第一幕墙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与0755-83785645联系授权事宜;转载请务必注明稿件来源:"第一幕墙网"。本网未注明出处的,均从互联网收集,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来电或来函与第一幕墙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