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幕墙网 】
对建设行业企业而言, BIM是一个伟大的概念。 理想中,它既是360°可视化的建筑信息模型,也是全过程自动化的工程协作平台;既可以预测问题,又能速配解决方案。 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具体到应用,国内不少企业碰了壁,因为BIM的理想构筑在高昂的成本之上。 一、时间成本 BIM模型通用于建筑全生命周期,涉及项目全部参与方,包括投资方、设计方、施工方等不同专业标准的对接、整合。一旦确立,不容变更。即使在BIM应用相对成熟的国外,BIM建模也远比绘图费时。 而国内对BIM普遍处在观望或试点阶段,实施BIM需要额外的学习周期。 以目前的国情,仅这个学习周期足以将BIM应用推迟数年。 二、管理成本 各参与企业对工程建设的需求不同,对专业的侧重不同,对BIM的掌握程度也不同。 传统项目管理,允许工程各阶段有衔接的时间差,工程各参与方有对接的优先级。但在BIM模式下,各参与方对BIM各阶段的描述对象、应用范围和实施方式,需预先达成共识。这就涉及种种工作流程、体系标准的提前协同规划。信息和人员的管理成本大大增加了。 三、技术成本 目前,国内没有集3D建模、信息方案和施工图示于一体的成熟平台,本土BIM软件大多止于结构分析、工程造价、规范验算等独立环节,需要与国外建模软件配套使用。 相比自主研发,购买、学习国外建模软件是更经济的选择。但由于国外与国内标准规范的偏差,这一模式发挥的作用很有限。 另一方面,不同工程阶段,产生的数据精度和信息特性不同,确保它们同时与BIM兼容,意味着海量的数据加工。 一类是工程数据处理,如构件单元的形态尺寸、空间距离和地理位置描述等;另一类是附加信息数据处理,如构件单元的价格信息采集、企业项目指标分析等。 目前国内传统企业不管在数据挖掘方面,还是在数据应用方面,都缺乏相应的技术准备。 但因为成本问题,放弃BIM应用不值得。 因为BIM一旦实现信息预测和工作协同,必然会大幅度提高工程效率,降低企业成本,使迟到的BIM参与者即刻失去竞争力,甚至退出市场。 而且上述成本都可以通过大数据应用缩减。 目前国内建设行业第一家大数据服务平台,同时也是国内最大的材料价格信息系统——造价通,已经推出企业级大数据解决方案。 通过为企业搭建其自有材价库、供应商库、项目库和造价通大平台数据接口,并对接国标编码系统(造价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工程人工材料机械设备价格数据标准》的唯一数据提供方),可以实现亿级数据的自动标准化处理和动态跟踪,确保企业工程信息与未来BIM模型高效对接。 同时通过按需定制服务,可以智能实现企业内部的综合价测算、清单组价、清单配价、项目管理、指标分析、资源整合,大幅度缩减成本管控与投资预测的技术成本。 综上,借力大数据,企业可以无限挖掘信息资源,并实时与市场趋势、行业标准对接,往更深的BIM应用迈进一大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