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第一幕墙网 -> 资讯 -> 行业动态

幕墙行业前景如何?那要看建筑业的脸色

2016-08-18 09:03:12 作者: 来源:中国玻璃网 我要评论0

第一幕墙网幕墙行业不同于一般的快速消费行业,周期太长,回款太慢,一些资金实力薄弱的企业很难快速发展,为了获取资金,许多企业家不惜走上融资的道路。虽然短时间内解决了资金问题,但也为企业的运营增加了许多压力,当市场不景气时,这些问题暴露得更快,因此这一年,一些小微企业将举步维艰。
  
  总的来说大企业拥有着大量资源,抗风险能力相对更高一些,把冗余人员裁去之后光是那一笔人工开支就相当于转化成丰盛的利润了,而小企业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除了自求多福,那就只能勤快得跑业务了。
  
  那些不大不小的企业呢?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在新一轮的寒冬中,他们会面临怎样的危机呢?他们没有小企业的灵活,没有大企业的资源,但任何一家公司立足江湖,都是有他们各自的背景的,如果他们的合作伙伴们能在关键时刻挺一把,也许能改写这家风雨飘摇的企业接下去的命运呢。
  
  没错,这一年,幕墙企业能不能生存,关键还得看合作单位的支持力度了,如果一个环节中对未来失去了信心,出现停工停产的现象,也许,他就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艰难的考验中,我们慢慢走过2015,2015年,是中国经济发生巨大转变的起点,经济新常态的特征逐步显现,经济增速总体下行。
  
  从数据统计看,虽然经济依然取得了很好的增长,GDP增长将近7%,但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产业的投资巨大和产能过剩,让人们的实际体会与统计数据存在很大的差异,传统企业在产能过剩背景下的日子日趋艰难。这一年,建筑企业经受了巨大的挑战:行业总体市场需求减少、企业之间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市场萎缩逐步显现建筑业产能过剩等,这些都困扰着建筑企业和建筑从业人员。
  
  建筑行业未来的日子会如何?
  
  这是建筑业从业人员最关心的问题。几年前房地产行业开始下行,但在保障房建设、积极财政政策推动的基础设施投资支撑下,人们一直担忧的建筑业下行并未到来。2013、2014年隐约可见的建筑业拐点没有出现,建筑业下行终于在2015年开始出现。
  
  施工业务前端的设计业务,在上半年已经出现了部分细分行业的业务萎缩,房屋建筑为主的设计院开始业务下降,部分建筑设计院的业务量下降20%甚至更多。到了下半年,部分建筑设计院已经开始降薪和裁员,而在积极财政政策和PPP模式的推动下,基础设施业务的设计院,依然持续的发展态势。
  
  但我们担忧依靠政策而不是投资市场有效需求的增长将难以持续较长时间。作为勘察设计后端的施工业务,一般而言其市场会延迟半年至一年左右时间受到影响。
  
  2015年下半年,施工总包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以施工总承包为例,当高端业务缩减的时候,过去聚焦于高端业务的企业逐步下行到中端业务,聚焦于大型项目的企业逐步延伸到中小型项目,为了生存,见项目就抢,活下去成为企业的生存之道。无论如何竞争,只会改变合同在企业之间的分布,难以改变行业总量下降的大趋势。
  
  事实上,我们已经看到建筑业总体下行的态势。以房屋建筑为主的建筑企业,新签合同出现下降,部分已经签署的合同要么推迟开工,要么停工,而房地产行业巨大的存量和较低的去化速度,让我们担心未来的房建市场会出现怎样的情况。
  
  即使在基础设施投资增长、开工项目增加、PPP模式热度高涨以及中国建筑企业不断进行海外扩张的情况下,2015年建筑业的增速依然可能下降到了4%左右,如果我们从可比价格计算,则增速有可能是2%,成为最近20年以来建筑业增速最低的年份。是短期下跌还是行业下跌的起点?
  
  2015年建筑业下行究竟是短期的下跌还是行业下跌的起点?
  
  让我们对建筑业的未来需求做一个简单的分析,或许对我们判断2016年建筑业的市场态势会更有帮助,建筑业的发展取决于两个方面:
  
  第一大因素是市场本身需求,当市场有需求的时候,就会有资金和产品去满足这个需要,这个应该是比较容易理解的。比如,缺电需要建电厂,出行困难需要改善基础设施,环境污染则需要建设环保设施;
  
  第二大因素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比如在国家经济下行比较严重的时候,政府会加大建设的投资,建设投资则会增加就业、增加建材的需要,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
  
  我们大致可以从房屋建筑、基础设施、工业建筑三大市场来分析建筑业未来的发展:
  
  房屋建筑市场:将从高度增长逐步变为缓慢增长,再逐步萎缩下降。
  
  房屋建筑主要是住宅、公建,我们可以大致测算未来房屋建筑的总体供给和需求情况。依据攀成德研究部的统计,2000-2014年我国建成的房屋建筑面积达到340亿平方米,加上2000年以前的建筑可用存量约160亿平方米,2014年底我国城镇建筑存量约为500亿平方米。
  
  按照国家城镇化发展规划,2030年城镇人口接近10亿人,如人均房屋建筑面积80-85平方米(注:此处人均房屋建筑面积包括人均住宅房屋面积、人均公共建筑面积,如:办公楼、学校、医院、展览馆、酒店、火车站、机场等等),全部城市人口需要的房屋建筑面积为800-850亿平方米,2030年前还需建设的房屋建筑面积300-350亿平方米,那么每年的建成面积需求少于25亿平方米。
  
  2014年我国城镇房屋建筑竣工面积42亿平方米,开工面积53亿平方米,在建面积125亿平方米。与城镇化对房屋建筑需求的均衡水平相比,目前的竣工、开工面积要减少一半。当然,拆旧建新也会为房屋建筑市场带来部分的业务,但这一部分业难以让房屋建筑市场保持持续的市场需求。所以从总体来看,房屋建筑市场确实很难实现大的增长。如果看得更远,从现在到2030年的时间段内,房屋建筑市场将从微增长慢慢变为负增长。
  
  基础设施建设空间较大,但资金来源成为一个巨大障碍。
  
  随着中国城市发展,高密度人口聚集、人们使用基础设施的频度不断提高使城市承载负荷不断增加,基础设施市场的建设需求似乎永无止境的,人们只要看到城市拥挤的道路、拥挤的地铁,就能感受到建设的需要,但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取决于市场需求,也取决于资金能力。
  
  目前我国的基础设施在某些方面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高铁、高速公路的通车里程已经成为世界第一,目前政府仍然在加大投入,以目前的建设速度,在持续5-10年的建设周期后将逐步进入下行通道。
  
  城市的基础设施,新建和改造的空间非常大,尤其是交通设施和地下网、海绵城市的改造将会给市政企业带来巨大的机会。特大型、大型城市的公共交通建设将延续很长一段时期,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的人口密度为例,我国城市人口的密度比欧美一些城市的人口密度要大得多,公共交通成为解决城市交通的主要选择,由此我们预计轨道交通的建设,将会与城镇化的进程共始终,已经建成的城市,土地资源不可再生,地下空间的使用将持续推进。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20年城镇化进行中,轨道交通的建设将不会停止,并逐步从特大型、大型城市发展到地级市。在城市基础设施中,我们尚存在基础设施的不合理和基础设施的欠债,不合理的基础设施需要改造,比如通过城市道路改造提升交通通行能力。地下管廊的建设和海绵城市的建设改造,要么是我们欠债、要么是为我们过去的错误埋单,可以说从需求角度来看,基础设施的发展空间比房屋建筑更大。
  
  然而,强大的需求未必一定能变为有效的市场,它需要巨量的资金支持,国际上一些基础设施远落后于中国的国家和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未必有很大的市场,原因就在于资金。
  
  从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供给端来看,目前基础设施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企业投资。
  
  资金第一个来源是中央政府,投资大项目,主要是战略性的、跨区域的项目,这类项目的主要承接者是央企为主,高铁、跨江跨海大桥的建设、南海岛礁基础设施、边疆的战略性公路等;
  
  第二个来源地方政府,从层级来说包括省、市、区、镇等多个层级,层级越低资金的筹措、偿还能力越差,有机构统计和测算,大致估算出地方政府直接和承担担保义务的债务有30万亿之多,继续提高债务的能力已经非常有限;
  
  资金的第三个来源是企业,通过自有资金和金融机构融资投入基础设施项目,即PPP模式从事基础设施建设业务,但目前多数PPP项目难以通过直接的经营达到收支的平衡,实现企业投资的合理回报,仍然必须依靠政府的保底回报来支撑,实际上是BT项目的回购延长而已,本质上是地方政府债务的改头换面,这些可能是未来的问题,甚至不排除变成陷阱。
  
  其他基础设施,如电力、水工、水电等的建设高潮已经过去,更新改造的需求不会带来建设量的增长,维持目前的建设投资水平已属不易。
  
  工业建筑发展空间存在行业差异,传统行业的建设量将回落,新兴行业的发展在装备和技术,虽然会带来一定的建设量,但其重点不在建筑。
  
  工业建筑的领域很多,各细分行业差异很大,转型升级业务在未来的空间还比较大,而传统和低端领域给建筑带来的业务空间很小。在传统业务领域,标准工厂的建设如钢铁厂、水泥厂、机械厂,由于这些领域的产能过剩,建设空间越来越小。
  
  国家正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新型工业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不在于厂房,而在于资金、技术、人才、品牌等方面,加上工业本身的转型升级比较困难,改革开放时期如火如荼的工业建筑的建设,逐步渐行渐远。在高端的工业投资中,设备投资占比很大,建设投资比例将不会太高。虽然,未来建筑企业在产业不断升级中仍然有较好的机会,但整个工业建筑领域的市场空间并不会太大。
  
  从三大建设市场的情况,我们隐约看到建筑业的未来的不确定性,2016年中国建筑企业面临将前所未有的挑战。对未来,虽然我们相信投资的惯性依然会给建筑企业带来比较大的机会而无需过度悲观,但也能隐约感觉到行业和市场已经到了转折点。从长远看,建筑业产能过剩将在所难免,2015年将是建筑业产能过剩的起点,2016年或许会出现建筑业产能过剩的加速。
  
  建筑业产能过剩将出现怎么的情况?钢铁、煤炭、水泥、玻璃行业已经长期产能过剩,这些行业出现大面积的企业亏损,在同一时期,建筑企业的日子似乎要好得多,建筑企业依然保持着良好的营业收入和利润的增长记录,建筑业能打破钢铁、煤炭、水泥、玻璃行业全行业亏损的魔咒吗?以笔者对建筑业的理解,建筑业过剩产能的调整更富有弹性,弹性主要体现在:
  
  一是建筑业本身的固定资产投资相对比较小。钢铁、煤炭等行业形成产能需要巨大的固定资产投资,企业一旦形成产能,就背上了沉重的固定资产负担,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下,企业生产则在销售端存在压力,不生产则在投资端形成压力,他们无论是压产还是不压产都存在巨大的挑战,想比较而言,建筑企业的装备总体上投入不算太大,除高铁、地铁、疏浚、特殊桥梁、吊装等行业投入装备比较大以外,其他行业的施工装备投入要小得多,这大大降低了固定资产折旧的风险。
  
  二是存货数量和存货损失都比较小。建筑企业是一种订单生产模式,当且仅当客户有需求并签订合同,建筑企业才开始相应的施工服务,建筑企业的存货除少数材料以外,一般只存在未结算收入,而不像其他制造业企业存在大量的成品和原材料存货,在销售不畅时必然存在大量的存货损失。
  
  三是生产资源的组织相对比较灵活。在工程合同签订以后,企业根据工程进度组织项目需要的资源,当项目不足时,资源相应减少,避免非项目期间的大量成本,随着工程项目总分包体系、供应商体系的进一步柔性和机动性的提高,这些成本的可控性进一步增强。
  
  四是行业集中度不高且很难进一步提高。相比钢铁、水泥等行业比较高的集中度,建筑业的项目型管理、项目地域分散、项目标准化程度低,行业内难以形成高集中度,更容易形成企业的金字塔分布,有利于不同层级的企业寻找自己的生存空间。
  
  然而,上述几个特点,并非意味着目前中国八万家建筑企业能顺利生存下去,在整个行业下行的过程中,仍然会有一批企业倒下,一批企业出现亏损,一批企业逐步收缩规模艰难存活。
  
  从2015年开始,已经相继出现一批企业甚至特级企业的倒闭,也许这只是一个开始,2016年将会是持续。
  
  根据攀成德研究部对城镇化程度很高的美国建筑市场的分析,在总量76万家建筑企业中,规模500人以上的建筑企业只有1000家,美国建筑业的发展,给中国建筑企业未来的发展或多或少有一定的启示:随着中国城镇化程度的提高,大型建筑企业的数量将逐步减少,而具有专业特点、满足特定客户需求的企业将依然存在生存空间,但规模很难做大。
  
  中国建筑业的下行是一种必然,倾巢之下难有完卵,建筑企业需要调整心态,从过去的高增长惯性中走出来,从机会主义的心态中走出来,从薄积薄发的思维中走出来,把2016年定义为企业发展新阶段的起点,过去的市场、政策环境、模式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建筑企业未来如何寻找自己的生存空间?
  
  在我看来,只有三条路可走:
  
  大型企业需要建设自己的综合能力,尤其是总承包的能力,尤其是工程咨询能力和总承包EPC的能力,投融资无论在国际工程领域还是国内,从长远看都是少数顶尖企业的盛宴,并非大部分建设企业能为之;
  
  中型企业找到自己的特点,在特定的专业领域、产品领域塑造自己无可替代的能力,从而寻找到生存的空间;
  
  小型企业则需要利用自己效率高、管理成本低、灵活的优势,在提升服务方面下功夫,寻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
  
  在过去20年行业快速发展的阶段,行业主管部倡导的总承包、专业分包、劳务分包金字塔结构似乎很难形成,在行业下行的时候,这样的结构说不定会加速形成,也许这是天意。
  
  2016年,建筑行业怎么走?岁末年初,多个中央部委年度会议密集召开,在总结过去、展望未来的同时,也从中窥见着2016建筑业的发展方向。
  
  毫无疑问,过去的一年,对建筑行业来说是艰难的一年。2015年,经济新常态的特征逐步显现,经济增速总体下行,从数据统计看,虽然经济依然取得了预期的增长,GDP增长将近7%,但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产业的投资巨大和产能过剩,依然让不少建筑企业经受了巨大的挑战:行业总体市场需求减少、企业之间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市场萎缩逐步显现等,这些都困扰着建筑企业和建筑从业人员。
  
  显然这种情况是中国整体经济结构下的行业投射。2015年12月18日到2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强调“要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出要建立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鼓励开发商顺应市场规律调整营销策略,适当降低商品住房价格,促进产业兼并重组。
  
  与此同时,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并行召开,七常委全部出席,彰显中央对城市治理的重视,指明了未来城市发展的方向。该会议提出要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解决城市病等突出问题。要优化提升东部城市群,在中西部地区培育发展一批城市群、区域性中心城市,促进边疆中心城市、口岸城市联动发展,让中西部地区广大群众在家门口也能分享城镇化成果。
  
  在随后召开的各部委年度会议上,供给侧改革随之成为工作重点。对于住房城乡建设系统来说,2016年要推进以满足新市民住房需求为主的住房体制改革,把“去库存”作为房地产工作的重点,建立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
  
  此外,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还提出,继续推进棚改货币化安置,努力提高安置比例,明年新安排600万套棚户区改造任务。实现公租房货币化,通过市场筹集房源,政府给予租金补贴。改进房地产调控方式,促进房地产企业兼并重组。继续大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步伐,全面规划启动海绵城市建设。推动装配式建筑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出行动计划,在全国全面推广装配式建筑。
  
  从中可看出,随着行业从高增长走向总量大的时期,楼市去库存可以从供给端层面进行多角度推进,比如提高房屋质量、增加房屋类型或完善周边基础配套设施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秦虹此前在本报主办的“中国责任地产”课题发布会上也表示,房地产市场将会从以增量交易为主转向存量与增量并重的格局。房地产市场将从过去建新房、建新区,过渡到未来的注重城市存量房的改造更新,对于企业来讲也是值得关注的机会。
  
  而随着地上空间建设体量日渐庞大、密度逐渐饱和,以往粗放型的“铁公基”投资力度开始呈现逐年下降态势,基础建设投资重心出现倾斜,提升城市化建设质量相关问题成为新的重点,特别是交通设施、综合管廊、海绵城市的改造将带来巨大的市场机会: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城市版图将随着人口规模的增加而扩张,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也指出中西部地区存在巨大发展空间,需要新建各种基础设施满足城市新增人口的需求。
  
  不过,强大的需求未必能变为有效的市场,巨量的资金支持从哪来依然是难点。有专家指出,从地方政府来看,能够进一步提高债务的能力已经非常有限,而目前国家大力推广的PPP模式目前多数难以通过直接的经营达到收支的平衡,实现企业投资的合理回报,仍然必须依靠政府的保底回报来支撑,可能会演变成地方政府债务的改头换面,这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国建筑业的下行是一种必然,行业需要从过去的高增长、粗放式的发展惯性中走出来,要意识到过去的市场、政策环境、模式已经一去不复返,只有积极进行创新和转型,才能迎来2016年的新起点。
相关资讯
我要评论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第一幕墙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账号:密码: 注册忘记密码?
第一幕墙网免责声明:本网凡注明出处为“第一幕墙网”的所有稿件,版权均属第一幕墙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与0755-83785645联系授权事宜;转载请务必注明稿件来源:"第一幕墙网"。本网未注明出处的,均从互联网收集,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来电或来函与第一幕墙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