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幕墙网 】
低碳转型无疑将体现为经济系统的变革,以能源产业的变革为始,农业、工业制造业、服务业都要向低碳转型,汇聚成低碳经济。低碳经济的发展,当以环保为前提;低碳经济是低碳转型的一种结果,只有与环保结合才能维持发展的稳定性,而孤立出现的低碳经济,很可能难以持续。 为期两周的德班气候大会已经落幕,结果令人失望:这是自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以来的3年里进展最少的一次会议。难得的一抹亮色,是中国代表团团长的表态:“如能满足一系列条件,中国不排除执行强制性减排的可能。” “强制性减排”,是对一国设定碳排放的量化标准,形成具有国内、国际双重法律意义的正式约束。中国这个与一些主要排放国的态度形成鲜明对照的表态,得到了国际社会普遍赞赏,将之视为中国政府的政策定位就是说,中国政府同意,在一系列条件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将原先基于自愿的碳减排承诺,确立为带有国际强制性的政策法规。 假如环境与经济不能“双赢” 执行强制性减排,意味着中国必须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碳转型”的各项准备工作,并加快推进经济与社会的低碳发展。从长远看,低碳转型是大势所趋,但这需要一个过程,一国在此过程中遭遇的挑战、付出的代价有可能远大于机遇和收益。 低碳转型,人们往往将它跟“向低碳经济转型”直接画等号,这样的理解有失偏颇。近10年来,人类社会之所以越来越重视低碳发展,是因为意识到了气候变化将带来重大环境威胁;为了保护自身的生存环境,人类开始致力于减少各种碳排放保护环境,才是低碳转型的原动力和“第一要义” 有效保护包括大气在内的地球环境系统,固然要促使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要加紧做经济低碳化的“能力建设”,但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更不可或缺。在某些情况下,确实可以将人们的经济行为与环保行为结合起来,比如“节能”既可节约经济成本,又可保护环境,做到“环境与经济双赢”,但如果把"双赢"渲染得过分,就产生了问题:假如不能"双赢"呢?假如环保需要我们付出更高的经济成本呢?又假如能节约下来的经济成本很少,那是不是不考虑环保也无所谓呢?所以一定要明确,环保意识是第一位的,要通过教育和宣传,促使人们确立环保意识、自觉自愿保护环境,为低碳转型奠定一个好的社会基础。进而,从环保意识自然地引申出低碳消费和生产意识,为实现低碳转型创造必要条件此为低碳转型的“第二要义”。 法律法规,将强化和巩固低碳转型的原则、形式和结果。比如大气等环境的质量如何定义、是何标准、如何管制,企业和个人碳排放的标准、总量控制指标、对违法行为的惩罚措施,还有碳排放交易规则等等,法律都应明确界定,只有明确了行动边界和游戏规则,碳排放主体尤其是企业才能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以保护大气环境为主要对象的立法是实现低碳转型的重要保障,这是“三要义”。 低碳转型无疑将体现为经济系统的变革,以能源产业的变革为始,农业、工业制造业、服务业都要向低碳转型,低碳能源、低碳技术、低碳产品、低碳金融、低碳建筑、低碳城市等等由此衍生,汇聚成低碳经济。低碳经济的发展,当以上述三种低碳转型的“义”前提;低碳经济是低碳转型的一种结果,只有与上述三种“义”才能维持发展的稳定性,而孤立出现的低碳经济,很可能难以持续。 不能以其他环境污染来换取低碳 低碳经济发展不能等同于低碳转型。眼下,低碳经济有所发展,的确也给经济与社会带来了一些好处,但这并不能说明低碳转型就有了大的进展。世界范围内,低碳转型正面临一些尖锐矛盾。 其一,低碳转型关系到利益再分配。一些群体会在转型中受益,而另一些群体会受损,这将给社会带来新的矛盾,甚至引发新的对抗。 其二,低碳转型关系到国际竞争。这是国与国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 其三,低碳转型关系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