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幕墙网 】
在南充市五星花园一侧,有一幢具有前苏联建筑风格的银行大厦。数十年屹立在南充城区的最繁华地带,这幢并不高大的建筑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清新悦目的外墙色调,始终保持着自己特立独行的建筑风韵。记者采访时,顺庆区西城街道办事处府苑社区负责人介绍说,这幢银行大厦至今已有近60年的历史,是南充目前“幸存”的为数不多的老建筑之一……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银行大厦,其独特的建筑风格背后,有着怎样的历史背景和故事?怀着极大的好奇,记者日前专门采访了当年曾参与银行大厦修建并在银行大厦工作一生,曾任中国人民银行南充市中心支行调研员的高级经济师石龙章老人。 南充城里的形象建筑 “这幢银行大厦可以说是南充解放后最早修建,也是最漂亮的一幢‘形象’建筑。”提起银行大厦,今年80岁的石龙章老人话语滔滔。据他回忆,银行大厦是为1950年3月23日在市模范街下街成立的中国人民银行川北分行而修建的。1951年9月,石龙章从绵阳盐亭来到南充,就读于西南人民革命大学川北分校。他在校读书时,银行大厦正在建设,为了看修楼,他还和同学走了不少洼地,翻墙进入工地。当时南充最热闹的地方不是五星花园而是模范街下街一带,五星花园是一大片农田,现在的五星大厦,当时是一所职中的操场,现在的人民南路两边全是低矮的简陋平房。 记者查阅了相关资料,1952年9月1日四川省成立当天,在南充市茧市街成立了中国人民银行南充中心支行。“学习结束后,一部分人到县上工作,我则留在了南充中心支行。”石龙章说,银行大厦从1950年川北分行成立后就开始筹建,当时的川北分行地点在现在市妇幼保健院附近,由于那里地势狭窄,办公房子不够,于是才决定在茧市街重修大楼。 “银行的首要任务是融资,如果建筑没有气势,别人就不敢来存钱。尤其是在建国初期,大家很看重银行的‘实力’。要树立银行的气势和信誉,就要修大银行。”石龙章说,基于这个想法,当时南充银行大厦就是按省级银行的规格来设计的,他们还参与了建设。没想到的是,两年后刚刚修好这幢大厦,川北分行就被撤销了,银行大厦就成了中国人民银行南充中心支行的办公地点。 实力设计师担纲设计 石龙章对接受记者采访十分慎重,为了提供关于这幢银行大厦设计、修建的详实情况,他特意提前一天打电话到成都,联系上了当年设计南充银行大厦的设计师的学生,了解到更多关于大楼设计和设计师的故事。 石龙章说,南充银行大厦的设计师名叫马卓华,是一位实力设计师,很多房子在设计技术上都离不开他。 “南充银行大厦背靠西山,面向江东,直视嘉陵江对岸的宋代白塔,堂堂正正‘坐’中间,就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石龙章老人绘声绘色地这样描述当时银行大厦外貌给人的感觉。占地53亩的“雄鹰”,那展开的两翼延伸出两条街道:一条是涪江路,一条是人民南路。石龙章说,银行大厦的设计初衷是中间7层,两边5层,不过在大楼快修好的时候,有人认为银行大厦不能修得太洋气太打眼,因此大厦最终被“砍”了两层,成了现在的中间5层,两边3层。 据石龙章回忆,当年修建银行大厦,用的木料是从苍溪和剑阁原始森林里砍伐的大柏树。当年带队去苍溪、剑阁砍树的负责人回来后曾给石龙章透露过这一段情节:那时候,原始森林没有砍树的限制政策,需要多少就能砍多少,砍下来的大柏树去头去尾再锯成方形,用火去掉木性基本定型后,再从嘉陵江顺江而下运到南充。 据石龙章回忆,银行大厦的修建,很少使用钢筋,楼板采用锯齿缝合形,大厅的门窗有4米多高,楼梯的梯步上钉有铜条。“看了全国那么多银行,南充中心支行的房子修得最好。”当年,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人员来南充检查银行工作时,曾如此评价南充银行大厦。 大厅有回音声声悦耳 在石龙章的记忆里,1981年嘉陵江涨大水,市区地势低洼的地方都被洪水淹没,就连文化路上的报社、北湖宾馆一带都要撑船,但上涨的洪水离银行大厦的金库还有30多厘米。“这说明银行大厦当时选址就选的是南充城区地势最高处,当时模范街、涪江路都被淹了,银行大厦就像一座‘孤岛’。”石龙章老人笑着说,为防万一,银行还是组织人员将金库里的钞票用麻袋装好后搬运到了更高的楼层。 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南充中心支行相关领导派人找到马卓华咨询:“当年房子设计的7层,现在能否再加两层上去?”马卓华当时答复:“1952年修7层没问题,现在30多年过去了,地质结构有什么变化也不清楚,如果再加两层楼,估计会有安全问题。”因此,银行大厦加盖楼层一事后来也就不再提及。 1991年,银行大厦进行改造。“原来银行大厦是没有一楼的,本是一楼的地方都垒了3米多高的石头。”石龙章说,银行大厦基座露出地面的石坎有2米多高。银行找来建筑师设计,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打孔造房,沿涪江路和人民南路打造出22家临街店铺用于营业。“这幢楼很坚固,在不影响上面建筑结构和整体风格的前提下,银行硬是打造出了临街店铺共400多平方米。” 曾经在银行大厦工作,石龙章老人对此特别自豪。他告诉记者,大楼进门的大厅里,原来有4根大柱,大厅里很空旷,说话都能听到回声。上世纪50年代初期,银行员工在煤油灯下用紫檀木做的算盘算账,大厅里“噼里啪啦”的拨珠声非常悦耳,打算盘也会产生回声,听起来让人特别舒服愉快。石龙章说,当时服务柜台很高,基本齐胸。业务办好了,用夹子夹好,“唰”地一下滑向下一道工序,大厅里,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热闹又繁忙。老人回忆说,当时银行工作讲求“三铁”,即铁账、铁款、铁算盘。在银行人眼里,只有自己的工资才是钱,其他的都只能当个“东西”或“工具”。“他是我们银行德高望重的老同志。”记者采访时,中国人民银行南充市中心支行相关负责人这样评价石龙章老人的“银行生涯”。 苏式风格的建筑 对于银行大厦为何会具有前苏联的建筑风格,石大爷告诉记者,1951年,中国与前苏联非常友好,加之前苏联是全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的“老大哥”,社会主义国家全面学习“老大哥”,建筑风格也不例外,体现的是社会主义阵营的建筑风貌。 “这幢银行大厦代表了川北和南充的形象,也代表了那段历史和过去艰苦创业的岁月。”采访时,石龙章从信封中拿出一张白纸小心摊开,中间用透明胶整齐地贴着一张照片,他指着照片上自己所站的位置以及照片上的字迹显示:1952年9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南充中心支行挂牌成立。这是石龙章和干部职工当时以银行大厦为背景的合影,至今近60年了,的确非常珍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