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幕墙网 】
我国建筑文化学者徐宗威最近在20世纪中国建筑遗产保护和利用会议上的发言很有见地。现整理其发言,以飨读者。 徐宗威:刚看到召开20世纪中国建筑遗产保护和利用会议通知的时候,我不太理解,为什么不说研究明清建筑遗产?或者为什么不说研究历史建筑遗产?为什么要研究上个世纪的建筑遗产?后来想想,理解了。研究二十世纪的建筑遗产有着特殊意义。 第一,二十世纪建筑遗产容易被忽视和被抛弃。从建筑遗产保护工作讲是个弱项。因为它们离我们太近了,比起明清时期、唐宋时期、秦汉时期的建筑遗产,从时间来说,二十世纪的建筑遗产似乎不算什么。最多不过几十年、上百年。这些建筑遗产很容易被忽视、被抛弃。这是时间的因素。从政治因素看,也容易被忽视和被抛弃,因为上个世纪,晚清的腐朽没落、西方殖民主义的以强欺弱、国民党反动和黑暗统治,对这样一段历史中国人感情上是痛恨的、是摒弃的,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需要拆迁的时候,这些建筑不拆拆谁嘛?当然,社会主义新中国也是在上个世纪建立的,但是建国初期,包括一直到改革开放初期,国家一直处于贫困和落后的状况。对中国人来说又非常期望抹掉这些贫困记忆和改变那些落后面貌。所以,从时间上,从政治上,从民族感情上,二十世纪的建筑遗产都是最容易被忽视和被拆掉的。加强二十世纪建筑遗产的讨论和研究,有利于二十世纪建筑遗产的保护。 第二,二十世纪建筑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传统建筑向现代建筑过渡时期的建筑,这个时期的建筑更多地保留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中国,从二十世纪后,钢筋、水泥被大量用于建筑。建筑空间扩大了,建筑体量加大了,建筑高度增大了,平房开始变成高楼大厦。可以讲,中国现代建筑的源在这个时期。但二十世纪的中国建筑或许是现代建筑与传统建筑结合得最好的建筑。建筑的体量不大、大多保留着院落、通风采光都做得很好。五行相生、天人合一、福禄寿喜等中国文化因素在建筑中比比皆是。昨天,大家看到的庆王府,凝聚着非常丰富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原素。二十世纪建筑作为中国第一批现代建筑,在传统文化传承和现代技术材料结合上,有许多精彩和过人之处。当年的这种尝试为我们今天的建筑实践提供了积极和有益的借鉴。 第三,或许二十世纪建筑遗产更代表着建筑的理性和方向。建筑的理性就是建筑的创作(实践)如何满足建筑功能的需要,而不是追求过多的建筑形式和建筑装饰。虽然二十世纪建筑遗产的形式风格特色鲜明,但这些建筑在功能上考虑得是更深入、更细致、更到位。100年过去了,从建筑功能看,仍然是合理的、舒适的、方便的。庆王府中厅可以坐百人的一个客厅,不过挂了二盏吊灯,很大程度上照明靠的是中厅顶部一圈悬窗。主楼大门的雨搭一直延伸到院落大门的门头上,形成一个大平台,站在上面很容易看到院外的情况、站到下面风雨无阻。主楼旁的一片绿地绿树成荫,水流作响。二十世纪的建筑遗产体现着以人为本,为生活服务;体现着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虽然是现代建筑了,但没有高大奇异建筑,体量都不大,掩映在绿树和自然环境之中。这可能是二十世纪中国建筑遗产最大的特征和文化意义。毛主席说过,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或许那个时期的建筑遗产所反映的建筑文化内涵,正是我们今天要追求的建筑理性和方向。 想到以上三点,我觉得开展二十世纪建筑遗产的研究和保护是非常有意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