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幕墙网 】
阳春3 月,石材施工进入旺季。苏浙沪三地石材业大公司与小企业分别遭遇到了“冰火两重天”的不同感受。业内一线品牌大公司全年的施工项目已安排得满满当当,排兵布阵过程中始终为“兵”力不足而左右为难;与其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在夹缝中艰难生存的中小企业,却在为施工项目“食不果腹”而忧心忡忡。 3月底新鲜出炉的上海石材市场运行分析报告指出,2013年苏浙沪石材施工业务呈现如下特点:一是工程向大企业集中。目前上海地区前30强企业主要以承接工程项目为主,全年的业务量已相当饱满,活基本上做不完;中小企业大都是为一线品牌企业做二次加工,直接承接甲方工程的能力弱且难以受到对方充分信任;二是苏浙地区已经成为上海石材企业大显身手的主战场,沪企占据了当地六成市场份额,而当地企业约占三成,其他省份的企业仅占一成。 年前,上海石材行业协会组织了300家业内企业就3月份运行情况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247份。在247家企业中,有226家企业直接批发或供料不同石材产品,21家企业只做施工、养护和代加工等纯服务项目。在226家经营石材产品的企业中,有196家经营大板,其中有57家经营荒料,54家有直接进口石料的通道。有173家经营不止3种以上的进口石材,有12家只做国产石材,有44家具有矿山或独家经营产品。问卷调查资料显示,上海石材市场进口石材的销售额占65%,销量占50%左右,其中,进口石材主要以大理石为主,数量占上海全部石材市场的90%以上;国产石材主要以花岗石为主,占上海石材市场的85%左右。需要指出的是,石灰石、砂岩、洞石等占比例不高,但市场的使用量增加非常快,大量用于别墅和商业建筑的室内外装修。 问卷调查报告进一步指出,247家企业注册资金最大8000万元,平均468万元;2012年营业额最大6.7亿元,平均2454万元;主营业务覆盖矿山开采、荒料进口、一次加工、二次加工、工程供料、大板批发、工程施工、养护、人造石和异形加工等整个石材产业链。上述数据,一方面说明上海石材行业的产业配套能力较强,另一方面也说明该项调查覆盖面广,真实可信。从石材产品价格来看,总体上比较平稳。业内人士认为,一方面人民币升值,使进口采购更廉价,另一方面运输成本、采购成本虽在上升,但在可控范围。土耳其石材炙手可热,因经营企业较多,相对价格较低,所以销量较大;意大利、西班牙等国的石材由于矿山的保护以及经营渠道的控制,价格一直保持在高位。从进口大理石产品不同国家的比例来看,土耳其名列第一,占40%,其次是埃及占20%,意大利占10%,西班牙、希腊、葡萄牙、伊朗、印尼、阿富汗、保加利亚、越南等国家的比例相对更少。国产花岗石的分布非常广泛,以福建、山东、贵州、广西、内蒙古和新疆等地为主。 按照往年的惯例,开春伊始,企业大都忙于承接业务、整理厂房设备和库存、进新货、招新人和培训员工。今年也不例外,厦门国际石材展吸引了上海地区17家企业参展,92家企业参观,其中1家上海本地参展企业收获了60万平方米的大订单。有企业喜欢,必有企业忧愁。令苏浙沪三地企业老总普遍感到困惑的是,今年比去年工资平均又增长13%,但员工的工作态度和技术水平却普遍在下降。该分析报告在提及工程款拖欠这个老生常谈问题时显得相当无奈。至3月底,上述 247家企业累计应收款为15.6亿元,71家企业应收款超过1000万元以上。面对企业此起彼伏的“叫屈”声,石材行业协会负责人表示,将采取积极应对之策,力争减缓企业资金压力。(撰稿 范林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