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幕墙网 】
。而1999年召开的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上的两个主题报告和所通过的《北京宣言》正是时代的强音。 随着全球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城市人居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城市景观设计作为城市公共生活空间的一大主体,某种意义上便被认为是衡量城市竞争力抑或城市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城市景观,由于所包含内容之宽泛、重要,并且可以直接晒出城市的“脸面”,使其逐渐成为城市发展道路上不可回避的词汇,不仅是城市的美,城市的成熟、现代,同样可以通过景观营造散发出来,无论是个体化的地标建筑、雕塑,还是成规模的环境绿化、基础设施,景观之说似已无处不在,也引得各国城市在建设的大道上对它顶礼膜拜、趋之若鹜。 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新城市主义运动的尝试、2000年制定的欧洲景观条约、2003年以后日本的景观立法,都见证了当前发达国家对城市景观投入的越来越多的关注。对这些国家和地区来说,景观设计作为提高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早已列入了城市发展战略之中。 没有答案的命题 那么,什么样的城市景观才符合大众审美的需求?这是一个没有绝对答案的命题。 艺术家、建筑家、政治家、市民,各有各的标准,不可能完全统一。怎样才能让美学形式多样化的城市景观能够真正客观、公正地体现城市发展的需求,并走上可持续性发展的轨道呢?有城市规划专家认为,比较可行的是走公众参与的城市景观规划和评估的路线。 城市景观设计的实用性决定了它必须有公众参与。城市与主题公园不同,主题公园提供幻想,可以没有实用生活价值,它的景观对城市运营也很少会发生直接作用。而城市是生活的场所,城市景观会长期直接影响市民在物质和文化上的发展。因此科学合理的城市景观设计通常都具有生活实用性。这种生活上的实用性和发展所要求的可持续性决定了作为城市生活主体的居民拥有着绝对的参与权。 城市景观营造最终应是城市各方互动的结果。现在国内主要是以大面积开发为主,平地而起的一个个新景观由于本身体量很大,因此作为单体来看很有风格,很有特色。但从城市整体来看则常有杂乱而不协调的瑕疵。欧美、日本由于开发面积小,各个景观的体量也小,因此唯有强调区域内相关各方共同协商合作才有可能形成和谐的景观环境。在公共景观方面,周边居民也需要互动和协商达成一致的约定,如不乱扔垃圾,注重住宅的外观等,以营造有规律有秩序的可持续发展的景观,不然当地的景观就很容易会显得杂乱无章。一个城市大处的杂乱无章是政府领导的失职,而小处的杂乱无章则是当地居民的问题。 城市景观评估需要考虑到不同的立场,公众参与是民主公正的方法。在评论景观的优劣时,不同立场和身份的群体会有不同的标准。当地居住者和外来观光者对景观评价的标准就不一样。政府领导人希望景观宏伟有气派,企业家则希望有利于促进生产经营,而居民则可能更期望方便适用,易于生活。因此,想找到所有群体都能接受的评估标准会很困难,一个比较可行的折衷办法就是强调时期性和区域性。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城市美观标准与30年后的今天不可同日而言,南北各方的气候条件与风土人情也会造成各不相同的喜好。城市景观评估,唯有充分考虑时期性和区域性的因数存在,才能取得最大的共识。城市景观评估者,特别是城市政府的领导,要让市民了解所在城市的发展战略目标,并让市民有机会参与,通过对话协商,形成对景观评估标准的最大公约数。 发展之路尚远 美国建筑大师沙里文曾说过:“根据你的房子就能知道你这个人,那么根据城市的面貌也就能知道这里居民的文化追求。” 古今中外许多名城都十分注重城市与山水的关系。但由于不同的文化渊源,西方人好占山头,好入大水,发挥极至;中国人则好依山傍水取其“宛自天成”,而且前后左右都要有所照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