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幕墙网 】
。 作家冯骥才曾多次撰文就城市历史和城市文化发表自己的观点,他说:“城市不仅是物质性的,还是精神性的。它是历史的记忆,情感的载体,及其一方水土特定文化的持有者。”曾经,西方人把城市景观建设等同于城市美化运动,在一轮轮的炫富和扩张的澎湃之后,留下的是沉痛的历史教训,但其负面影响却经百年而难消散。时下,中国大地上的“城市化妆运动”就可谓是在重蹈覆辙。城市同质化严重,相似的商业街、广场、商用民用建筑以及小区零散各处,甚至仿古街都大抵相同,地域特色的丧失令人心痛。 本来随着市场经济、对外开放和城市经济水平的提高,讲究一点形象,把城市建设得美一点是无可非议的。但是,讲究城市形象的呼声越来越高,从要求树立纯粹标志性建筑物,到要“包装”整个城市,打造“城市名片”、树立“城市品牌”等等,甚至有的旧城市、旧区一时拆不了,也要筹措巨资,把知名专家请来,N平方公里的密集街区都要包装一番。从而把对城市形象的要求推到了一个极端。 我国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广阔的疆域,为城市建设带来了更多的依据和可能,但令人叹息的是,目前我们并没有一个从整体形象上来说,具有鲜明自身特色的城市。个体建筑,如北京的故宫、天坛、天安门,已经上升为国家形象的载体,而与这些相协调的整体景观规划、布局,却并未完善。很多专家指出,规划才是首要,城市形象有了整体上的和谐统一、特色鲜明,个体建筑和艺术部品才会跟进并融合。躲开西方景观营造的误区,我们需要寻自己的景观建设之路,一切尚需时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