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幕墙网 】
2011年3月以来,震灾连连。在一片担忧和不安中,钢结构住宅“浮出水面”,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其实,钢结构住宅并不是新生事物,早在20世纪60年代,欧洲、美国、日本等国家(地区)即开始推广,在我国也不乏实例,但就目前的现状来说,人们对钢结构住宅的认知度并不高。 减震 日本发生的地震、海啸让世界惊恐,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的地震牵动国人,缅甸强震接踵而至。地震灾害让钢结构住宅价值凸显。 比较中国汶川“5·12”地震与“3·11”日本地震,一组令人震惊的数据摆在面前—— 2008年8月11日12时,四川汶川里氏8级地震已确认数万人遇难;2011年6月18日,日本里氏9级地震海啸死亡和失踪人数近3万人。人们不禁要问:中国、日本因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为什么相差这么悬殊?撇开人口密度等客观因素,建筑界人士认为,住宅结构的不同也是伤亡人数差距悬殊的因素之一。 数据显示,1900年以来,我国死于地震的人数高达55万,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3%,其中房屋结构和材料问题是直接造成人员伤亡的重要因素。 日本处于地震多发地带,因此,钢结构住宅的普及率极高,公共建筑中学校的抗震能力达到10级,普通居民住宅也能够抵御7级以上地震。实践证明,日本钢结构建筑对减缓地震造成的伤害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钢结构建筑自重轻,其优异的抗震能力被世界各国广泛认可。 有专家指出,从地震引发印度洋大海啸的2004年开始,地球再次进入地震活跃期。仅2010年,全球就记录到28次7级以上地震。按照地震活跃期持续10年以上的规律,近年地球仍处在地震多发期。做好防震减灾工作刻不容缓。 在我国现有住宅中,钢结构所占比例不足1%,公众对钢结构住宅的概念还很模糊。审视这些年地震带来的教训,改变传统的住宅建造方式、大力推广钢结构住宅、提高防震减灾能力、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成为全社会必须共同直面的重大问题。 毋庸置疑,推广钢结构住宅是对生命的庇护与尊重。 减压 多年来,我国住宅建设主要采用现场手工湿作业,存在生产效率低、建设周期长、能耗高、污染严重、质量和性能难以保证、寿命周期短等问题。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建筑垃圾数量已占城市垃圾总量的近四成。根据对砖混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等建筑施工材料损耗粗略统计,每年我国城镇所产生的建筑垃圾高达4亿吨。 钢结构住宅减轻了生产砖瓦、石灰、水泥以及开挖沙石等传统建材对环境的破坏,建筑垃圾、建筑施工扬尘、噪声都大为减少,改建和拆迁容易,材料的回收和再利用率高,很多发达国家视之为储备钢铁的重要方式。 住宅建设是资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大户,约占社会能耗总量的40%。据专业机构研究,钢筋混凝土结构住宅材料碳排放为740.6公斤/平方米,而钢结构住宅材料的碳排放量为480公斤/平方米,降低了35%左右。 我国人口多,宜居土地少,城市人口密度高。因此,住宅必然以高层、多高层为主,而这正是钢结构住宅“高、大、轻”的独特优势。 降低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减少耕地占用量,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钢结构住宅与“十二五”规划中五项环境与资源的约束性指标紧密关联。 让节能与环保更加实在,钢结构住宅价值凸显。 减负 “十二五”期间将建成3600万套保障房,面对这个绝对增量,除了破解土地和资金难题,加快建设速度,保证速度与质量并举,同样是一个重大挑战。 住宅产业化是一条捷径。住宅产业化发展取决于住宅工业化、部品产业化的程度和水平。在这些方面,钢结构住宅已经捷足先登。 早在2002年,天津建工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