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幕墙网 】
工地堆放大量钢筋水泥,现场搅拌、现场浇筑、噪音大、尘土飞扬……这就是人们对传统“盖房子”的印象。这种建筑施工方式,造成了大量能源、资源的浪费。 在全人类都在面临着气候变化、空气污染和资源紧缺的共同危机的今天,绿色建筑逐渐加入了“可持续”发展主流,在节能减排的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从意识到行动 绿色正在蔓延 “千万不可小看建筑耗能,它与工业、交通并称为我国三个"耗能大户"。”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缪昌文称。 据统计,2007年,我国未包括建材生产消耗在内的建筑耗能就占了总耗能的28%。2010年,九三学社在给党中央、国务院提交的《关于促进绿色建筑发展的调研报告》中指出,我国现有建筑95%以上是高耗能建筑,如果达到同样的室内舒适度,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是同等气候条件发达国家的2至3倍。 随着建筑耗能形势的日益严峻,人们对环保的呼声空前高涨,“绿色建筑”的概念也被越来越多地提及。它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和传统建筑相比,绿色建筑耗能降低,尊重当地自然、人文、气候,并且更加注重环保因素。”缪昌文说,“当前推动建筑节能、发展绿色建筑已成为了广泛的社会共识,是大势所趋。” 由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编制的《绿色节能建筑行动方案》提出,“十二五”期间城镇及农村新建绿色建筑达到11亿平方米,并对5.7亿平方米建筑进行节能改造。 朝着既定目标,一股建筑节能的“绿色之风”正在蔓延。 改善建筑小气候 因地制宜出“妙招” 我国地域广阔,气候和环境复杂多变,建筑节能并不能简单地照搬经验,而应充分尊重当地的自然条件,才能达到改善“小气候”的目的。 “例如江苏的夏天很热,太阳辐射会使室内骤然升温,我们就采取在窗户外面安装遮阳窗的办法,室内温度能下降5至六摄氏度;而对于北方,室内外温差较大,相对遮阳来说,使用一些保温材料阻止热交换显得更加重要。” 长期在南京生活的缪昌文,对此深有感触。 近两年来,吉林省的老百姓同样享受到了具有当地特点的建筑节能改造带来的实惠。由于吉林地处高纬度地区,冬天气候环境严寒,加上房子供热管网老化和墙体老化,即使有集中供暖,效果却不佳。2009年起,省政府部门推行“以区域性整体改造为主线,以热源建设、撤并改造小锅炉房、改造陈旧管网、实施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等为主要内容的“暖房子”工程,改造后的房屋由非节能建筑变为了节能建筑,一个采暖期可节约标煤81.17万吨,减排二氧化碳307.19万吨,冬季室内温度也平均提高了3-5摄氏度。 “冷房子”变成了“暖房子”,该工程的显著成效不仅赢得了当地老百姓的赞誉,也引起了社会对建筑节能改造更多的关注,人大代表杨亚杰还提出了将“暖房子”工程在我国寒冷地区加以推广的建议。 南方供暖呼声强 “合算”难度大 然而,绿色建筑在设计和改造过程中必然会导致成本的增加,一些对建筑节能经济效益的质疑之声也此起彼伏。 对此,缪昌文认为,眼光应该放长远,不能局限于当前的微小的利益。他向记者算了一笔账,四年前,他牵头将所在单位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的办公楼进行了简单的四步节能改造:给屋顶添加具有隔热保温效应的隔热层;在墙体上贴上一层隔热保温的装饰板;将单层玻璃替换为双层玻璃;窗户外面增加遮阳窗。整个工程改造面积达七千平米,节能率达55%以上,而总共花费却不到200万。“虽然一次性的投入相对较大,但是成本很快就收回来了。”缪昌文说。 既然如此,那么从经济效益来看,在冬季气候湿冷的部分南方地区,是否也可以像北方一样采取集中供暖呢? 缪昌文认为,尽管在南方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