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幕墙网 】
日前,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称,将通过建立财政激励机制、健全标准规范及评价标识体系、推进相关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等,运用多种手段,到2020年使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超过30%。 这是我国首次以正式文件形式提出未来绿色建筑的发展目标。财政部副部长张少春表示,房地产产业链条长,对下游产业的带动作用大,如建筑用钢占全社会钢材消费的50%,建筑用水泥占全社会水泥消费的60%等。发展绿色建筑将有效带动新型建材、新能源、节能服务等产业的发展,有望撬动规模超过万亿元的“绿色市场”。 但也有业内人士指出,发展绿色建筑虽市场潜力巨大,但由于历史欠账较多,工作基础薄弱,要实现上述目标还须迈过市场认知度、政策配套和技术突围三道坎。 作为房地产行业供需双方深度合作的盛会,第四届中国房地产工程采购创新大会今年努力探索的一个主题就是,如何在“绿色新政”之下夯实万亿元的理想。 政策筑“绿” 《意见》提出,到2020年,将我国建筑能耗水平提高至接近或达到现阶段发达国家水平,并引导保障性住房及公益性行业优先发展绿色建筑。力争到2014年,政府投资的公益性建筑和保障性住房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到2015年,新增绿色建筑面积10亿平方米以上。 这让持续努力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行业人士再度看到了曙光。事实上,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正是由一系列的政策推动的。 中国绿色建筑的起点要追溯到清华大学建筑学院2003年设计的第一幢超低能耗示范楼和2004年1月竣工的中美节能示范大楼。这两幢节能大楼的建设,都得到了政府资金方面的支持。 2005年,原建设部下发了《建设部关于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指导意见》(建科[2005]78号),这使绿色建筑首次有了指导方针。 2006年3月7日,我国首部绿色建筑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出台,成为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里程碑。这是我国第一部从住宅和公共建筑全寿命周期出发,多目标、多层次地对绿色建筑进行综合性评价的推荐性国家标准。它为绿色建筑赋予了明确的定义: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 此后的2008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根据《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推出了首批获得绿色建筑标识的工程项目,给业内树立了实实在在的标杆。 而《意见》则是我国首次以正式文件形式提出未来绿色建筑的发展目标。但如何运用政策引导绿色建筑的发展方向,让开发商真正体会到开发绿色建筑的好处,同时又能建立起完善的补贴政策,让企业打造的建筑真正地绿色、环保、节能,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去探讨。 发展仍面临难题 虽然新的绿色建筑政策的利好非常明显,但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仍面临重重难题。有专家指出,我国建筑节能标准要求偏低,各地推行的65%节能标准只相当于德国上世纪90年代初的水平。 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副会长王有为指出,除了标准偏低外,配套政策不完善也阻碍了绿色建筑的发展。比如很多地方利用建筑屋顶发展太阳能光电,但却不能并入电网,只能自发自用。此外,一些配套技术的相关法规也需要进一步完善。 事实上,此前国内的政策对于绿色建筑并非毫无补贴。比如,早在2008年,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每年可得到10亿元补贴。对于北方地区的节能改造工程,政府部门的投入同样非常巨大。 有专家提出,因为现有的补贴政策存在漏洞,使得一些开发商仅仅为了拿补贴而去上马项目,并不去管其是否真正具备相应的条件,造成很多项目后期的运行效果并不理想,所谓的“绿色建筑”只是徒有其名。 此外,对于绿色建筑的发展,业内依然存在很多误区,较为普遍的观念是,认为“绿色建筑等于高科技”。这一观念导致采用价格高昂的设备,实际却建起了高能耗的建筑,正所谓是“用奔驰的配置造出了拖拉机”。 近年来,中国房地产报在传播正确的绿色建筑理念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此次采购创新大会将持续在这方面做出新的探讨。 第四届采购大会将特邀参与制订此《意见》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公室的相关领导,在“绿色地产补贴”方面给予开发商和建材企业以具体指引,并延续上届采购大会将绿色建筑发展为“泛绿”的主题。 同时,本届采购大会还将研讨运用系统优化的手段降低成本,将邀请资深设计专家,通过具体详实的案例,探讨通过系统优化的手段降低成本,提高项目的性价比。系统优化,正是通往绿色建筑的一个途径。 “泛绿”的未来,让我们共同去缔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