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第一幕墙网 -> BIM专区 -> BIM与施工

BIM实施落地中存在的问题

2015-03-05 11:41:34 作者: 来源:第一幕墙网 我要评论0

第一幕墙网
伴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及城镇化建设带来的巨大建筑红利,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技术近两年呈现井喷式发展,从住建部到地方政府,纷纷出台各类指导意见,强力推行基于BIM的建筑信息化的应用和普及。一时间,各类咨询公司纷纷诞生,建筑业生态圈中的各个利益体也纷纷到处学习,社会上关于BIM的论坛和会议一场接着一场。与前两年相比,如今的BIM市场真有些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透过繁华,冷静而客观的去和企业的负责人去聊,很多时候发现BIM在企业里的实际应用不像外界显现的那么繁荣,BIM在很多企业里甚至有些鸡肋之嫌。看上去很美好的东西,为啥一旦到了实际业务中总是悬在空中落不了地,笔者接触BIM也有近5年的时间了,从开始认识到引进应用,中间走了很多弯路,至今依然在探索的道路上,在探索BIM价值与实际业务的结合上,付出了很多。围绕一个建造项目,从投资方到施工方,从设计院到监理公司,不同的参与方对于BIM有着不同的需求。BIM在不同的单位落地实践中也都面临实际的困难和问题,总结一下,发现BIM落地中存在的问题有以下三个共性:
 
  一、用BIM做啥的问题
 
  参加一些会议和论坛,常听到一些企业负责人发出这样的疑问:BIM到底能干啥?开始的时候我会不厌其烦的介绍BIM的一些应用。后来慢慢发现,BIM的实施推广不是直接从BIM本身开始的,而是要回归到企业自身的业务和实际需求,也就是企业需求与BIM规划匹配问题,不要问BIM能干什么,而是先问问自己,我想干什么。曾经有人和我争辩,你不告诉我BIM能干什么,我那能提出我想干什么啊?其实这是一个诡辩,试想一下没有BIM的时候我们的项目不照样在设计、施工、运维吗?现在就是让我们先抛掉BIM的干扰,认真思考我们当前的业务是如何管理的?我们的困惑子啊哪里?我们希望哪里得到提升和精细化控制等等。我一直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的BIM应用原则,尤其在当前阶段。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列出BIM的三大阶段的应用:功能级应用、项目级应用、企业级应用。从目前实际来看,BIM的应用相当大的程度上还是处在功能级应用上,也就是我们大家通常说的BIM应用点,比如管线碰撞、比如净高检查、比如主材统计、比如复杂工艺节点的动画模拟等等。功能级的应用大部分依靠单个软件就可以实现,而项目级的应用、企业级的应用涉及到管理与数据库,比如角色、权限、流程、标准等,目前来看,真正符合国内实际业务需求的BIM管理平台尚未真正出现,现有的一些平台都是侧重于某个阶段的应用。国内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鲁班BIM平台、广联达5D-BIM平台、广州数建科技5D-BIM系统。三个系统各有优势,若论做的扎实笔者推荐鲁班BIM平台,尤其适合施工建造阶段的应用。关于上面几个平台的介绍,此文不做展开。
 
  之所以把企业需求与BIM规划的匹配放在第一步,是因为这是影响BIM落地的根本前提。抛开体质机制、国家标准等客观因素不说,但就企业本身来讲,如果想实施BIM。第一步要做的就是BIM实施规划,很多企业热衷上BIM,热衷于跟随各类概念,或者追逐某个软件,一味求新、猎奇,提出的对于BIM的规划和需求不靠谱,规划做的就不落地,怎么指望BIM实施能落地呢?所以BIM要想真正落地,企业首先要做的就是,组织业务部门的负责人好好梳理一下自己的业务,想想哪些是我们工作中的难点,哪些我们希望通过BIM信息化的手段解决。然后邀请一些软件公司、平台公司,直接以实际做过的案例进行深入的交流互动,找到感觉后再去修正自己的规划,哪些先做,哪些后做,哪些暂时还不能做,分清主次缓急。制订出既符合目前软件支持实际又符合企业自身需求实际的BIM实施规划,选定使用的BIM软件,或者确定合作的BIM平台厂商。
这里要提醒的是,企业在做BIM实施规划的时候,也要根据自身业务的特点选择匹配的BIM软件和BIM平台,设计院、房地产公司、施工建造企业等,不同的利益体,其工作的内容和属性是不一样的,有关注流程的、有关注质量和成本的、有关注规划和销售的,所以还是我上面讲的,还是要根据自身特点制订出符合企业实际的业务需求计划。比如有的设计院侧重钢结构设计,那可能要选择TEKELA建模软件,除了建模软件,设计院可能还需要选择设计协同的管理平台,各个专业之间的互提资料,基于平台管理模型和图纸、在线沟通交流等等,这些都是具体的业务需求。只有我们的需求规划的比较细致,我们才万变不离其宗,不管BIM的世界多么诱人,我们始终紧紧围绕我们的业务需求去做选择、做判断、做比较、做决策。
 
  二、谁来做BIM的问题
 
  有了符合实际的BIM实施规划,也选择了相应的软件或者平台。接下来就是具体的BIM实施了,实施就得靠人、靠团队,也就是企业BIM人才及团队的培养问题。很多企业对于BIM人才和团队的培养比较困惑,自己投入觉得价值不高,聘请外部团队又觉得无法控制。关于企业BIM人才和团队的培养,现实中很多企业的实际做法也是根据自身的业务属性,灵活选择。比如一般的地产投资方大都是把BIM具体的实施工作进行外包,自己有1-2个水平比较高的BIM实施经理。设计院的BIM团队分两类,有的设计院已经基于BIM做果断的战略转型,彻底放弃CAD,把生产工具转为了BIM三维软件。还有一部分设计院内部成立了独立的BIM工作室,一方面可以对外承接业务,一方面也可以承接自己内部二维转三维,运用BIM进行各类设计优化、设计质量检查等工作。施工建造企业也BIM人才和团队的培养也是分内部和外部两种,大部分还是内外部配合,内部有核心的管理人员或者团队,具体的实施业务工作外包给有经验的咨询团队。这一方面国内鲁班软件公司确实做的不错,每一个项目都有咨询团队全程的辅导实施,企业正好可以在实施过程中,跟随咨询顾问通过培训、互动、实践应用等培养自己的BIM人才和团队。如果非要选择一种BIM人才和团队的培养方式,取决于企业自身对BIM实施的定位,如果只是简单的投标、展示或者某个简单功能的应用,建议直接外包给专业公司和团队;如果想把BIM当成是企业的一个核心竞争力,或者至少是很重要的一个管理工具和手段,建议还是借助软件公司的咨询顾问,逐步培养企业自身的BIM人才和团队。
 
  三、如何做BIM的问题
 
  有了目标(规划),有了人(组织),剩下的就是方法论的问题,也就是如何做的问题。相信很多人听过很多BIM软件公司的介绍,大部分软件公司处于商业销售的目的,会夸大一些宣传。让很多刚刚接触BIM的人觉得BIM万能,上面我说的很多企业BIM规划之所以做的高不可攀,很大程度上是企业负责被软件厂商忽悠了。BIM建模论和BIM万能论都是两个极端,都是片面的、不正确的。很多人听了软件公司的介绍后,热血沸腾,可真要买来软件,又迷茫了:第一步该做什么?这就是我说的BIM真正的落地实施,还需要一套方法论的支持。打个比方,BIM软件或者平台是一只活的公鸡,而我们要的是一盘直接能夹起来吃的鸡肉。从鸡到鸡肉,中间需要厨师依据不同口味进行加工制作,而我们企业的业务的负责人就是厨师,需要共同根据不同人的口味把肉做出来。下面以我们公司应用实施国内某软件公司平台为例,讲一下我们实施BIM的五步方法论,其中有两步分别就是前面说的一和二,也就是BIM的规划和组织。这里不再展开细说了,从第三步开始说:
 
  第一步:企业实际业务需求梳理与BIM实施规划的制订
 
  第二步:BIM实施团队和组织的建立
第三步:与软件或者平台实施顾问进行互动,结合企业实际需求和具体案例,讲解每一个BIM应用点的实施方法,落实到具体应用的部门、岗位等。
 
  第四步:根据第三步的讲解互动和实际演练,由具体的岗位人员基于BIM软件或者平台系统,编写出业务操作说明书。里面包括业务描述、软件或者平台实现的操作指南、操作流程、生成的结果文档、应用的价值描述等等。每一个具体的应用点都要编出详细的操作说明书,要达到新人一看就懂、一学就会的程度。我们先后编制了近20余份操作说明书,内容涵盖了三算对比、钢筋下料、质量检查等非常具体的业务应用。
 
  第五步:交底培训,考核应用。操作说明书编制完成后,组织软件公司、业务部门负责人、相应岗位人员等,进行集中的评审确认,然后组织进行交底培训,最后是考核应用。操作说明书已经明确了每一项具体业务的BIM解决办法,类似电器说明书一样。大家结合自身负责的实际业务,通过软件和平台,依照说明书操作即可。在应用过程中,随着软件公司功能的不断完善,操作说明书也要不断的改版修订。操作说明书打通了软件的功能与实际业务之间的通道,让大家从软件功能回归到了自身业务,并且找到了实现的具体操作办法。这一方法论同样适用于其他BIM软件和系统的实施。
 
  当然,除了上述说的三个问题外,当前BIM在落地实践中,还有其他一些问题需要逐步解决。从企业层面讲,实施BIM的过程中,一些必备的标准和规则的制订,这一点设计院应该最有体会。从国家乃至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层面说,一些统一的BIM标准的制订和出台,也是各方亟待解决的期盼,目前也确实制约着整个BIM行业实施发展的速度。比如编码的标准、交付的标准、应用的标准等等。从软件和平台厂商角度讲,围绕中国特色,特别是关于计价算量和施工过程的动态指导,无论是软件和管理平台,都需要做很多的本地化实践和探索。另外还有国内的清单、定额的计价方式,投资、设计、施工等利益分割的体制现状等等,这些也都是BIM落地实施中客观存在的问题。
 
  最后想说的是,基于BIM技术的未来发展,是必然的趋势。不管是政府还是企业,乃至个人,都必须顺应潮流,找到BIM发力的方向和目标。同时BIM的应用要遵循客观规律,对于其应用前景不可低估,对于其当前应用不可高估。规划可以高,落实必须要稳。明白自己想干什么,培养人才和团队,最后找到实施的路径与方法。
相关资讯
我要评论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第一幕墙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账号:密码: 注册忘记密码?
第一幕墙网免责声明:本网凡注明出处为“第一幕墙网”的所有稿件,版权均属第一幕墙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与0755-83785645联系授权事宜;转载请务必注明稿件来源:"第一幕墙网"。本网未注明出处的,均从互联网收集,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来电或来函与第一幕墙网联系。